1月6日下午,罗湖未来学校、罗湖未来教育研究院举办“未来已来●习见未来”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未来教育论坛,展示未来课堂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凝练学校教研特色与成果。深圳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家贾建国,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建华出席活动,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工及来自兄弟学校的教师们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参会。
学术报告
徐瑜蔓老师代表小学英语学科组进行了《小学英语一二年级作业设计》的汇报。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融入歌曲、经典名著绘本、自然拼读、戏剧表演等内容方法,注重学习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
骆俊霖老师代表中学数理科组进行了《物理课前习设计》的汇报。课前习设计包含习得目标、任务单和自我评价三部分,其中任务单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习教材、微视频、课前探(瓶瓶罐罐做实验)。从学生上传的视频中能很好地发现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郝朝阳老师代表体育科组,以《交换脚跳绳》课例为例进行体育课程新理念分享。课前习利用《天天跳绳》app收集学生运动数据精确了解学情,课中习通过“一分钟极速跳绳”、“跳绳贪吃蛇”等有趣的游戏竞赛让学生有效锻炼,帮助同学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张培艺老师代表小学语文科组,以《曹冲称象》、《小书包》、《我的学校》课例为例进行以问题为载体的课中活动设计分享。利用课前习整理总结学生遇到或提出的问题,然后以课前习问题为导向,设计课中活动,孩子们在动手实践、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形式活动中解决课前习问题,实现能力提升。
庄慈琴老师代表历史道法科组介绍了学科特色作业设计的经验做法。立足习本理念和学科素养进行设计,知识类作业以所学历史道法学科内容为依据,结合课外资源,进行创意绘画;实践类创意作业包括“假如文物会说话”、“发现身边的法律”、辩论赛、课本剧等,让学生习有所得,习有所获。
林佳颖老师代表中学语文科组,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介绍习之过程的调动与内化尝试的思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西游记,并自主设计问题和选择提问对象;充分观察不同团队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情况调整变化组织形式,推动学生进行质疑、交流、展示。
肖亚雄老师代表生科地科组介绍了双减背景下的小作业设计的经验做法。在纸质作业批改的基础上,实现纸质作业数据电子化。作业是一座宝库,并非是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学生表达、展示和沟通的渠道,对学生作业的重视和认可会让作业变成作品,记录学生的变化和成长。
廖晓青老师代表音美科组带来《新课标下美术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究》汇报。以“细胞”作为美术和生物学科融合的主题,以绘画形式深入了解细胞结构,分别以细胞平面图和立体图呈现;以超轻黏土为材料,利用超轻黏土的可塑性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并用色彩细分;最后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出学生作品。
钟璨代表中学英语科组带来《罗湖未来学校周边生物多样性的探究与保护》案例分享。基于PBL模式,学生完成了双碳、节水、节电的文献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系列成果:节水节电手册、海报制作,学校节电建议信,在家践行节电宣传视频,学生全程独立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线上双语宣讲会。
赵婉莹代表小学数学科组以《一米有多长》课例为例分享学习场景设计下的数学课程实践与解读。该课例主要是低结构、大板块的设计,“我是评判小专家”联系生活中“一米线标识”的问题进行认知,“我是测量小能手”让学生合作剪出1米彩带,“我是闯关小勇士”布置了习场提供体验空间。学习场景无处不在。
在每个报告结束后都答辩时间,参会老师畅所欲言,或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表达自己的看法,充满着浓烈的思辨氛围。
专家嘉宾点评
贾建国博士表示,所有的分享内容让人眼前一亮,这些都是当下提倡的课程改革当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很欣喜看到了学校老师们做出的一些新的思考、一些新的做法、一些新的成果。接着他从未来教育理念、新课标、跨学科融合、PBL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指导交流。他指出,今天论坛中现场互动的呈现方式很好,符合自主和合作的学习趋势。在面对新的课改下更多需要老师之间的合作,合作有共同努力也有相互碰撞。未来教育是在不断合作和碰撞中探索和前行的。
赵建华教授逐一点评了十个报告内容,并给予了具体的方向指导和改进建议。他表示,学校的这种学术报告形式很好,鼓励教师参与到对教学的研究中。如何从学术层面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讲非常重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让研究规划化、科学化。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接着他从未来学校的定位和特色打造、优秀习本理念落地、真实情境的创建、学生身心发展、支架的设计和使用等方面与大家探讨。
谢淑红校长助理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对莅临论坛的专家表示致谢,对用心做教育和研究的各位同事表示致敬。她指出,本次论坛其实就是一个学习体验场,并以“学生”、“交流”、“支架”、“思辨”、“体验”、“联结”、“赋能”这几个关键词解析本次活动设计,实现人与人联结、与思想联结,达成彼此赋能,促进学习真实发生。
踏浪前行,未来可期!
(文:曾颖欣、各学科组,图:陈镇钺、曾颖欣、王科)